网站首页 > 高考作文> 文章内容

浙江工人日报网

※发布时间:2024-3-4 12:43:18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几年前,电影《高考1977》热映全国,引起许多因那次考试而改变命运的人们的回忆和感慨,也引发了我脑海深处至今难忘的记忆。1977年12月15日至16日,浙江省举行了“”后的第一次高考。虽然这次高考已时过40周年,但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恢复高考不但烙入了上千万知识青年和家庭的集体记忆,也开创了国高考史上的许多纪录。

  这是经历10年“”后恢复的高考。1966年5月“”爆发,全国高校停课,并停止招收新生。1971年后一些理工科大学虽逐渐恢复开课,但新生不再通过考试招收,而是由厂矿企业、农村(革委会)和部队推荐。被推荐的条件与表现和家庭出身有关,却与文化程度和素质无关,而且推荐人数极为有限。“工农兵大学生”的新称谓宣告着与旧教育制度的,也打碎了无数志存高远的青年学子大学梦。1977年冬季高考终于结束了已延续10年的噩梦。

  这是国高考史考人数最多的一次考试。为了给那些曾被高考的考生一个机会,报考资格的上限为1966届高中毕业生,下限为1975届高中毕业生,跨度竟达10年。考虑到10年来中国教育的因素,国家允许年龄相仿的考生以“同等学历”报考。成千上万的考生和家庭获悉这个喜讯,无不欢欣鼓舞,数百万知青都把参加这次高考当作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契机。仅一周时间,报考人数不断创造纪录。据1977年11月《参考消息》的一篇文章披露,报名人数最终突破2000万大关,足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这是考生年龄和水平相差最悬殊的一次考试。1966届考生的年龄已接近30岁,不少人已结婚生子、为人父母。而1975届的考生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相差整整一个年代。

  比年龄相差更悬殊的是考生素质。1966届至1968届考生(俗称老三届)已完或基本学习了高中课程,而后面几届考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普遍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水平。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考生同场竞技,真可谓是蔚成“奇观”。

  这是一次报考人数与录取比例相差非常悬殊的考试。据权威统计数字称,2000多万考生中,最终进入高校的只有40多万名,100比2的高考录取率,在高考史上更属罕见。

  这次高考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因为报考人数实在太多,全国招生办最后决定先举行一次初试,并以20%的比例确定进入复试的名单。

  恢复高考的春风“吹”醒了我沉睡已久的大学梦,我毫不犹豫地到“招生办”,以“同等学历”报了名。

  报名的消息一传开,我就引来亲友和同事们惊诧的目光:人家参加高考是为了谋求“铁饭碗”,你已经捧了8年的“铁饭碗”,又何必再去舍此求彼?凭你初小四年级的水平,也想去当大学生,岂不是丢人现眼找没趣?是不是想借此出风头?就不怕留下话柄成笑料?

  质疑声中,初试准考证发下来了:粉红色的油印纸片上,贴着我的一寸照片,骑缝盖着“县革委会”的大红印章,考试课目是数学和语文。

  车间领导及时表示了支持:批准调休一周,准备复习,临阵擦枪,不快也亮。但2年高小,3年初中、3年高中,16个学期的数学、语文课本如果全部借齐,摞起来就有近1米高,怎么复习?登门请教当地初中的数学老师,他说得唇干舌燥,我却如听,只得怏怏而回。

  好在平时喜欢读书、看报,10多年的阅读范围涉及,语文基础知识应该不错,这使我多少有了些底气。

  1977年11月27日上午9时,我参加了初试入围考试,生平第一次坐在了正规考试的课堂上。在语文试卷的弥封线内,我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准考证号后,看了下题目,似乎不难。120分钟时间很快过去,铃声响起,我第一个交卷离场。感觉是,该完成的都基本完成了。

  下午考数学,这令我颇为头疼。没学过方程式、几何和代数,甚至连同时使用大、中、小括弧的四则运算对我都是难题,却心中没底。

  正当我认为首次高考之旅已基本结束时,12月1日,街头贴出了本初试入围考生的大荣榜,我竟然名列97名入围考生的第一方阵。

  拿到白底黑字铅印的复试准考证爱不释手,照片的骑缝处盖的是“省高校招生办”的钢印,四门课目是“、语文、数学和史地”,高考题目由各省分别命题。40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记得那年浙江省语文卷作文题是用800字写篇《》(体裁不限,小说、诗歌除外)。

  遗憾的是我没能在这条“”上走下去:语文与卷完成得尚差强人意,但数学得分未突破个位数,地理“跌”在了画一张美国五大湖的地图上……

  但通过参加这次高考,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为我后来获得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大专和法律本科毕业证书奠定了基础。